關注種業創新:做強中國種業,先要支持企業強筋壯骨
2021-4-2 9:38:06 點擊:
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,推動資源、人才、資本向企業聚集,扶持優勢企業發展,推動提升品種研發、產品開發、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現代化水平,實現好品種和好種子的持續產出。
萬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
糧安天下,種鑄基石。打好種業翻身仗,企業是重要一環。
3月20日,在2021中國種子大會上,專家指出,要讓種業企業強起來,成為創新主體,促進產學研協同。會議強調,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種業發展要注重研究把握好五個關系,其中一個關系就是創新與保護的關系。要加大種業創新支持力度,發揮市場主體、科研機構等多方面的積極性,同時搞好種質資源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。
“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,是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,必須高度重視。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是正確方向,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無法實現。目前農作物育種科研人才基本集中分布在農業科研單位和高校,最現實有效的選擇是加強科企合作,科學家創造價值,企業家放大價值。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培育發展農業創新企業已是當務之急
“從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強國發展趨勢來看,凡是農業科技強國都是種業科技強國。沒有一流的種業就沒有農業科技現代化。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、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高旺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。
高旺盛分析,總體來看,國際生物種業強國有四大基本特征:強大的巨型種業企業集群、雄厚的種業投入和充足的研發費用、形成規模化、高通量、流水線、高效率的種業創新研發模式以及完善的種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。
種業跨國企業壟斷是當今世界種業發展的趨勢。“在我國,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進入國際種業前列,這與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。我國種業企業數量近7000家,但是研發能力都比較薄弱,自主研發積極性不高,根本無法與國際企業抗衡,這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最大的短板之一。”高旺盛指出,相對于工業企業,農業企業有投資周期長、自然風險大、市場波動大等特殊性,培育發展農業創新企業已是當務之急。
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
種業領域新品種的開發培育時間漫長且需要巨大的投入,但我國種業領域大規模企業較少,研發和資金投入有限。如何發揮種業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和作用,提高其研發積極性?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建議,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,推動資源、人才、資本向企業聚集,扶持優勢企業發展,推動提升品種研發、產品開發、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現代化水平,實現好品種和好種子的持續產出。
對此,高旺盛建議:一是加大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特殊政策支持,擴大農業企業重大科技項目參與規劃權和組織項目權;二是在企業科技投入加計扣除政策、企業科技設施與租用農田林木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,加大銀行對綠色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;三是深化改革人才流動、兼職兼薪、股權分紅、產權質押等政策機制,鼓勵企業與大學、科研機構聯合建立多種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。
“我們根植自身資源稟賦,打造育繁推服一體化產業鏈條。”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曉軍介紹,該集團依托三亞南濱地區20萬畝土地,成立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,為廣大科研機構提供“一站式”南繁服務的同時,加快科研隊伍和項目配套建設,打造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全產業鏈。
“我們依托豐富科研資源,堅持行業協同創新,合作共贏。”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德華透露,該公司“串珠為鏈”,打造高水平行業技術整合平臺,長期以來與優勢科研院所在種植資源、關鍵技術、特性鑒定以及品種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,近3年已累計投入經費1.5億元。
加大政府對大型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
在畜牧育種方面,李成貴認為,由于畜牧育種需要大種群的數量遺傳學實驗,因而大型企業更有優勢。
“峪口禽業利用國外資源成功培育出京粉、京紅系列蛋雞,并具備國際水平,就是成功的案例。溫氏集團在豬新品種培育中的創新突破,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。因此,需要從國家利益和打翻身仗的目標出發,加大政府對大型畜牧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。”李成貴說。
“科研院校、高等院校仍是種業科技創新主體。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種業企業5000余家,但仍存在著數量多、育種規模小,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及技術力量分散且創新能力弱等不足,尚未形成種質資源、品種創制、種子繁育、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創新鏈條。”萬建民說。
對此,高旺盛建議,要重組構建新一代國家生物種業創新體系,加快布局組建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、持續支持國家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、重點支持基因編輯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究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種業企業,打造新一代現代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、自主化的國家生物種業創新體系,打好種業翻身仗。
萬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
糧安天下,種鑄基石。打好種業翻身仗,企業是重要一環。
3月20日,在2021中國種子大會上,專家指出,要讓種業企業強起來,成為創新主體,促進產學研協同。會議強調,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種業發展要注重研究把握好五個關系,其中一個關系就是創新與保護的關系。要加大種業創新支持力度,發揮市場主體、科研機構等多方面的積極性,同時搞好種質資源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。
“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,是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,必須高度重視。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是正確方向,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無法實現。目前農作物育種科研人才基本集中分布在農業科研單位和高校,最現實有效的選擇是加強科企合作,科學家創造價值,企業家放大價值。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培育發展農業創新企業已是當務之急
“從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強國發展趨勢來看,凡是農業科技強國都是種業科技強國。沒有一流的種業就沒有農業科技現代化。”中國農業大學教授、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院長高旺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。
高旺盛分析,總體來看,國際生物種業強國有四大基本特征:強大的巨型種業企業集群、雄厚的種業投入和充足的研發費用、形成規模化、高通量、流水線、高效率的種業創新研發模式以及完善的種業法律法規制度體系。
種業跨國企業壟斷是當今世界種業發展的趨勢。“在我國,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進入國際種業前列,這與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。我國種業企業數量近7000家,但是研發能力都比較薄弱,自主研發積極性不高,根本無法與國際企業抗衡,這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最大的短板之一。”高旺盛指出,相對于工業企業,農業企業有投資周期長、自然風險大、市場波動大等特殊性,培育發展農業創新企業已是當務之急。
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
種業領域新品種的開發培育時間漫長且需要巨大的投入,但我國種業領域大規模企業較少,研發和資金投入有限。如何發揮種業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和作用,提高其研發積極性?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建議,要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支持企業建立規模化商業化研發平臺和創新聯合體,推動資源、人才、資本向企業聚集,扶持優勢企業發展,推動提升品種研發、產品開發、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現代化水平,實現好品種和好種子的持續產出。
對此,高旺盛建議:一是加大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特殊政策支持,擴大農業企業重大科技項目參與規劃權和組織項目權;二是在企業科技投入加計扣除政策、企業科技設施與租用農田林木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,加大銀行對綠色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;三是深化改革人才流動、兼職兼薪、股權分紅、產權質押等政策機制,鼓勵企業與大學、科研機構聯合建立多種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聯合體。
“我們根植自身資源稟賦,打造育繁推服一體化產業鏈條。”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曉軍介紹,該集團依托三亞南濱地區20萬畝土地,成立海南農墾南繁產業集團,為廣大科研機構提供“一站式”南繁服務的同時,加快科研隊伍和項目配套建設,打造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全產業鏈。
“我們依托豐富科研資源,堅持行業協同創新,合作共贏。”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德華透露,該公司“串珠為鏈”,打造高水平行業技術整合平臺,長期以來與優勢科研院所在種植資源、關鍵技術、特性鑒定以及品種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,近3年已累計投入經費1.5億元。
加大政府對大型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
在畜牧育種方面,李成貴認為,由于畜牧育種需要大種群的數量遺傳學實驗,因而大型企業更有優勢。
“峪口禽業利用國外資源成功培育出京粉、京紅系列蛋雞,并具備國際水平,就是成功的案例。溫氏集團在豬新品種培育中的創新突破,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。因此,需要從國家利益和打翻身仗的目標出發,加大政府對大型畜牧企業的育種創新支持。”李成貴說。
“科研院校、高等院校仍是種業科技創新主體。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種業企業5000余家,但仍存在著數量多、育種規模小,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及技術力量分散且創新能力弱等不足,尚未形成種質資源、品種創制、種子繁育、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創新鏈條。”萬建民說。
對此,高旺盛建議,要重組構建新一代國家生物種業創新體系,加快布局組建生物種業國家實驗室、持續支持國家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、重點支持基因編輯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究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種業企業,打造新一代現代化、智能化、高效化、自主化的國家生物種業創新體系,打好種業翻身仗。
- 上一篇:西安網購鮮花,請避開這些“坑” [2021/4/2]
- 下一篇:陜西還將開展勞動素養評價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 [2021/3/31]